Medicina para Disipar el Viento y la Humedad

海州常山(臭梧桐) 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by wen posted Mar 16, 2024
?

Shortcut

PrevAnterior Documento

NextSiguiente Documento

ESCCerrar

Larger Font Smaller Font Arriba Abajo Imprimir

神针 1000

 

海州常山(臭梧桐)1.png

 

海州常山(臭梧桐)

 

海州常山(臭梧桐)别名臭梧桐、泡花桐、八角梧桐、追骨风、后庭花、香楸、泡火桐、海桐、臭桐、臭芙蓉等。原产于中国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多生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和溪边、村旁。其花序大,花果美丽,一株树上花果共存,白、红、兰色泽亮丽,花果期长,植株繁茂,为良好的观赏花木,丛植、孤植均宜,是布置园林景色的良好材料。根、茎、叶、花入药,有祛风湿,清热利尿,止痛,平肝降压之效。

 

海州常山(臭梧桐)2.png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海州常山

 

玄参目

 

拉丁学名

Clerodendrum trichotomum Thunb

 

亚目

玄参目

 

别称

地梧桐、秋叶、凤眼子、楸叶常山、矮桐子、岩桐子

 

海州常山(臭梧桐)3.png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5-10米;幼枝、叶柄、花序轴等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近于无毛,老枝灰白色,具 皮孔,髓白色,有淡黄色薄片状横隔。叶片纸质,卵形、卵状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5-16厘米,宽2-13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截形,偶有心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幼时被白色短柔毛,老时表面光滑无毛,背面仍被短柔毛或无毛,或沿脉毛较密,侧脉3-5对,全缘或有时边缘具波状齿;叶柄长2-8厘米。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通常二歧分枝,疏散,末次分枝着花3朵,花序长8-18厘米,花序梗长3-6厘米,多少被黄褐色柔毛或无毛;苞片叶状,椭圆形,早落;花萼蕾时绿白色,后紫红色,基部合生,中部略膨大,有5棱脊,顶端5深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或卵形,顶端尖;花香,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花冠管细,长约2厘米,顶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长5-10毫米,宽3-5毫米;雄蕊4,花丝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花柱较雄蕊短,柱头2裂。核果近球形,径6-8毫米,包藏于增大的宿萼内,成熟时外果皮蓝紫色。花果期6-11月。

 

生长习性

海州常山喜阳光,较耐寒、耐旱、稍耐阴;也喜湿润土壤,能耐瘠薄土壤,但不耐积水;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北京在小气候条件好的地方能露地越冬。

 

栽培技术

海州常山海州常山以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进行繁殖。实生苗须3-5 年后方可开花 ,而分株当年便能开花。为了保持海州常山旺盛生长,将植株栽于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好的环境下;栽植土壤须增施有机肥,并在生长初期保持灌水,保证成活。每年为促进植株萌芽强,扩大株丛,须增施追肥,促进旺盛生长。枝条萌芽力强,于生长早期剪去主干或摘去顶芽,促进侧枝萌生。在生长旺盛,花蕾未形成前,通过修剪保持株形圆满。秋季不要施肥,以增加植株抗寒性能,有利于越冬。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花期长,花后有鲜红的宿存萼片,再配以蓝果,很是悦目,是美丽的观花观果树种,常用于园林栽培。

 

药用价值

药名

臭梧桐

 

功能

祛风湿。

 

主治

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 12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用药禁忌

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茎、叶煎剂对慢性肾形高血压狗,每日灌胃10g/kg,给药第二周降压作用开始显著,继续给药降压更多,降压作用缓慢而持久。以其提取物给麻醉犬和大鼠静注时,呈现二次降压作用:第一次降压作用强而短,给药后立即发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45分钟;第二次降压作用温和持久,多在给药后3050分钟出现。肌注或经口给药时出现第二次降压作用。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长期保存后作用亦减弱。临床以臭梧桐叶为末,每日1016g,分34次服。大多于服药5周内显示明显疗效,疗程越久,疗效越佳,同时头痛、头晕等症状改善,停药后12周内血压即回升。若用小量(每日24g)维持,则可不回升。又臭梧酮与地龙配伍,疗效较臭梧桐单用为高。

 

2、镇静作用:臭梧桐有镇静作用,且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但本身无催眠作用。与地龙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方面有协同作用。

 

3、镇痛作用:电刺激鼠尾法证明,臭梧桐有镇痛作用。

 

4、抗炎作用:臭梧酮、鬼针草和豨莶草分别单味应用时,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脚肿都无抑制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配伍(称"关节灵")或与豨莶草配伍(即"豨桐丸"),则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单味无效,而两药配伍时有效,看起来并非由于配伍时形成更有效的新物质,而是由于互相增强的结果。临床上以臭梧桐与豨莶草相配伍,称为豨桐丸,或与鬼针草配伍称为针桐丸,对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

 

5、毒性:臭梧桐煎剂10g/kg给犬灌胃3周,对肝脏、血液和心电图均无影响,但剂量为20g/kg灌胃时,即致呕吐。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时的LD5020.6g/kg

 

临床应用

 

1、治疗高血压病:臭梧桐具有和缓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有解除高血压病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对抗小动脉痉挛等作用。据数十例至数百例的治疗结果,降压的总有效率自56.69-81.4%不等。配合地龙应用,疗效有所提高,有效率可达81%以上。一般服药后显着降压出现较晚,大多数在第四、五周血压始明显下降。血压下降后,若停止服药,血压可在 1-2周内迅速回升;如给予较小的维持剂量,则血压常可维持在已下降的水平上。症状如心悸、气急、头痛、头晕、失眠及夜尿等大多有明显改善或消失,个别有心绞痛的病例,服药后亦消失。部分病例经检查证明:凡显着降压看心脏增大几乎完全恢复,期外收缩消失,但心串、心音无明显变化,心电图有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缺血现象亦可恢复;

 

大多数眼底小动脉的痉挛可解除削。实践中还观察到,疗效与年龄、病期等有一定关系。40岁以上者降压作用较佳。对早期高血压及晚期高血压尚无严重并发症者均有疗效,对急进型高血压和晚期高血压伴有并发症者,疗效不佳;有动脉硬化者亦有疗效。但也有报告,对三、三期高血压或有明显之动脉硬化着,疗效并不显着。部分人群会不适、恶心、呕吐、便秘或稀便等,部分病例有软弱无力感。一般均能忍受,继续服药或酌情减量后可自行消失。用法:臭梧桐片剂,每日10-16g,分3-4次服。采用臭梧桐叶提取物二-臭梧桐甲索内服,开始每日60-90mg,待降压后可减至每日40-60mg为维持量;分3次服。

 

2、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新鲜臭梧桐茎叶吐两制成煎剂,为1日量,分3次服。10天为一疗程。88例患者于7-8月份经三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81.8%,其中显效以上为46.6%。初步观察,在止咳、化痰、平喘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显效时间较慢。

 

3、治疗疟疾:内服八角梧桐片(每片重0.25g),成人每6小时1次,每次14片,共8次,以后日服3次,每次5片,连服5天。7天为一疗程,总剂量路在2O0片左右。小儿剂量酌减。226例各型疟疾(三日疟96例,间日疟88例,恶性疟24例,混合感染18)患者,服药后4天内,全部控制症状发作,观察3月未见复发。血检结果:服药后2天原虫消失者186例(82.3%);第47天的阴转率分别为97.3%98.6%。药物反应较少,少数出现心律不齐、恶心、呕吐;个别发生全身及下肢浮肿、荨麻疹,但多不严重。

 

常用验方

 

1、高血压病:臭梧桐叶、夏枯草、希莶草,菊花各12g,地龙、双钩、泽泻各9g,水煎服。

 

2、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痹痛等:臭梧桐叶、防风、秦艽各12g,独活、当归、木瓜、桂枝各9g

     水煎服。

 

常用配方

 

1、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一斤,莶草(炒,磨末)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于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养生经验合集》桐丸)

 

2、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钱。(《纲目拾遗》)

 

3、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臭梧桐三钱至一两,煎服;研粉每服一钱,一日三次。也可与?莶草配合应用。(《上海常用中草药》)

 

4、治半边头痛: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先将桐叶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碉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纲目拾遗》)

 

5、治一切内外痔:自梧桐叶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鲸。煎汤熏洗。(《纲目拾遗》)

 

6、治湿疹 或痱子发痒:自梧桐适量,煎汤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药》)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海州常山叶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叶片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约516cm,宽313cm,上表面绿黑色,下表面黄棕色,先端极尖,基部宽楔形或楔形,全缘或略有波状齿,两面均被茸毛,尤以叶脉处为多,叶柄长28cm,具纵沟,密被茸毛。枝类圆柱形或类方柱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并分布黄色细点状皮孔,密被锈色短柔毛,稍老则毛茸脱落。质硬而脆,折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气清香,味苦而涩。以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的表面观】:叶的下表皮细胞呈深度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被有稀疏的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粗,径3581μm,具212个细胞,长115670μm,表面有纵向的角质层疣点。腺鳞表面观呈圆形或盘形,由610个细胞组成,直径为3375μm;腺毛柄单细胞。

 

【叶的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切面呈类圆形或方形,下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扁圆形,具气孔,角质层明显。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细胞呈圆柱状,12列,约占叶肉的1/41/3,于邻近主脉处较短,海绵组织47层。主脉上表面略突起,下表面明显向下突出。主脉上表皮侧为厚角组织,背面具3列以上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排列近圆圈状。维管束710数个。维管束为外韧型。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组织,细胞内偶含有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约69μm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加甲醇,在水浴上回流2小时,放冷,滤过,滤液加活性炭脱色,得淡黄色滤液。取滤液2ml,加5%碳酸氢钠溶液,调节PH9后,滴加Gibb′s试剂,振摇,产生蓝色反应。(检查酚基,对位或邻位)

 

2、薄层层析。样品制备:取生药粉末适量加乙醇,热回流半小时,提取液浓缩,再用乙醚10ml提取,浓缩备用。吸附剂: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制板。展开剂:氯仿-乙酸乙酯(9:1),展距10cm。显色剂:茴香醛试剂新鲜配制茴香醛-甲醇-硫酸(5:80:15),喷雾后105℃10分钟。

 

分布范围

分布区域:国内:原产于我国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国外:朝鲜、日本、菲律宾。

 

原产于中国华东、华中至东北地区,多生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和溪边、村旁,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华北、定州有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