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by wen posted Mar 25, 2024
?

Shortcut

PrevAnterior Documento

NextSiguiente Documento

ESCCerrar

Larger Font Smaller Font Arriba Abajo Imprimir

腕踝针皮下浅刺之依据

 

依据.png

 

     腕踝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最大的差别之处莫过于行皮下浅刺,且以不产生酸麻胀痛等针感为准度。《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现代针灸教材也强调,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判断疾病的预后。照此看来腕踝针疗法仿佛与传统的针刺取效理论相悖。但仔细推敲经典,发现腕踝针的这种针刺方法还是可以从传统针灸经络理论中找到依据的。

 

《素问·气穴论》:“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十二经脉,非独十四络脉也,内解泻于中者十脉。”前一句中讲的“溪谷会合之处”可以畅通营卫,也可以舍止病气;后一句中讲的“孙络之脉”,不仅与十四经脉相贯通,就是骨解之中经络受邪,也能够内注泻于五脏之脉的(郭霭春.灵枢校注语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由此可见,针刺身体上诸如“溪谷之会”“孙络之脉”等浅表之处,可以畅通营卫,舍止病气,治疗经络及五脏之病邪。这与腕踝针疗法采用皮下浅刺的方法异曲同工。

 

《黄帝内经》中记录了多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中阐述了各种不同针刺的方式方法,其中提到了一些浅刺的方法:“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以治寒气之浅者。”等等(郭霭春.灵枢校注语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 )。

 

《难经·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 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难经经释》:“荣主血,在内;卫主气,在外。荣卫有病,各中其所,不得诛罚无过也。”此即《素问·刺齐论》所云“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之义。所谓刺阳,指卫而言,卫在外,欲其浅,故侧卧其针,则针锋横达,不及荣也;所谓刺阴,指荣而言,荣在内,针必过卫而至荣,然卫属气,可令得散,故摄按之,使卫气暂离其处,则针得直至荣而不犯卫也。”又曰:“卧针之法,即《灵枢·官针》浮刺之法。”(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13.)以上经文及经释中提到的“卧针而刺之”“浮刺之法”等针刺方法,可以说是腕踝针皮下浅刺的雏形。腕踝针也提示我们,刺皮下取“卫气”具有不可忽视的治疗作用。而《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中也提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这也说明,针刺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深浅度去刺,不能随意变化和更改。腕踝针亦当如此,应于皮下浅刺,不产生针感,如若刺入皮内,或使患者有酸麻胀痛等的感觉也属于操作不当。